1 引言
目前5G技術發(fā)展非常迅速,國內三大運營商都已經著手5G布局,2017年6月25日,在廣州大學城,中國移動首個5G基站正式開通,這也標志著5G網絡應用逐漸開啟。在5G正式部署之前,如何實現(xiàn)5G網絡高標準的承載需求,同時結合現(xiàn)有網絡架構,最大程度地節(jié)省建設投資,已經成為整個光通信行業(yè)關注的重心和研究熱點,因此,本文接下來將提出多種傳輸承載方案,并對各種傳輸方案的優(yōu)缺點及其適用范圍進行探討。
2 5G對承載網絡的需求及挑戰(zhàn)
“5G”即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,ITU已將5G標準正式命名為IMT-2020,是目前正在推進的“4G”的延伸,但業(yè)界普遍認為5G與4G截然不同,5G不僅是一次技術的更新,更是一個全新技術,是真正實現(xiàn)泛在、智能、融合、高速、綠色的強大通信網絡,是無線接入技術的演進和革命。
5G使萬物互聯(lián)成為可能,提供人與人、人與物以及物與物之間高速、安全、自由的連接,也將驅動更多新的業(yè)務場景,典型的應用場景包括廣覆蓋、高接入密度、高接入速率、突發(fā)流量和低時延等,這些應用將帶領我們進入人工智能時代。
(1)連續(xù)廣域覆蓋:以保證用戶移動性和業(yè)務連續(xù)性為目標,為用戶提供無縫高速業(yè)務體驗,如無人駕駛;
(2)熱點高容量:主要面向局部熱點區(qū)域,可以為用戶提供1 Gbps用戶體驗速率,數(shù)十Gbps峰值速率,滿足網絡極高的流量密度需求;單位面積吞吐量顯著提升,熱點區(qū)域數(shù)十Tbps/km2的流量密度需求,如虛擬辦公;
(3)低功耗大連接:以傳感和數(shù)據采集為目標的應用場景,具有小數(shù)據包、低功耗、海量連接等特點,要求網絡具備超千億連接的支持能力,滿足100萬/km2連接數(shù)密度指標要求,還要保證終端的超低功耗和超低成本,如物聯(lián)網、智慧城市;
(4)低時延高可靠:對時延和可靠性具有極高的指標要求,需要為用戶提供毫秒級的端到端時延和接近100%的業(yè)務可靠性保證,如車聯(lián)網。
針對5G的主要應用場景,總結承載網絡主要面臨以下需求及挑戰(zhàn)如表1所示:
表1 IMT-2020發(fā)布的5G主要場景與關鍵性能挑戰(zhàn)
廣覆蓋、高容量將要求5G的基站更加小型化,便于安裝于各種場景,同時具備更強大的功能;低功耗要求5G網絡綠色低碳節(jié)能,比如續(xù)航能力是4G網絡的100倍,終端可用5到10年;而低時延、高可靠、大帶寬等網絡需求,需要5G網絡架構將進一步扁平化,它將是功能強大的基站疊加一個大服務器集群。
5G的業(yè)務需求及網絡架構的變化將對網絡功能提出新的要求,直接影響承載網絡的的技術指標,如帶寬、時延、時鐘精度和可靠性等,因此研究如何在滿足5G技術指標的前提下,進行5G時代光傳送網的技術演進尤為重要,這將是5G是否能推廣應用的關鍵前提。
3 5G傳輸方案探討
本節(jié)將重點討論5G建設初期傳輸網絡技術選擇和組網方案的選擇。
3.1 方案一:端到端分組增強型OTN組網方案
如圖1所示,5G傳輸接入層采用100 G波分組網,匯聚層采用T級別波分的組網方式。
圖1 波分組網5G承載方案
(1)組網方案
1)前傳方案:基站通過裸纖與DU(Distribute Unit,分布單元)連接,滿足未來移動用戶大帶寬、低時延、高可靠信息傳送需求。
基站流量預測:5G基站帶寬均值將超過1 G,峰值或超10 G;對S111站型,CIR/PIR將達到4 G/16 G。
2)中傳方案:DU匯聚基站后接入物理網光交配線端子;物理網光交匯聚DU上行光纜后,DU通過物理網光交成環(huán),物理網光交再通過主干光纜或波分設備上傳至局端CU(Centralized Unit,集中單元)。
接入層流量預測:按每接入環(huán)6個站,一個站達到峰值帶寬計算,接入環(huán)帶寬將達到40 G,考慮到5G基站的密集程度,100 G組網可能性更大;
3)回傳方案:CU通過100 G~T級別波分或中繼光纜回傳至5G核心網。
匯聚層流量預測:匯聚層波分環(huán)考慮到將匯聚多個接入環(huán),則有可能達到T級別組網。
(2)方案一優(yōu)點
1)大帶寬:融合分組技術及超100 G光傳送技術,能有效支撐5G網絡千倍接入速率;
2)低時延:融合形態(tài),靈活實現(xiàn)業(yè)務穿通節(jié)點光層直通,應對5G端到端超低時延的巨大挑戰(zhàn);
3)物理鏈路高安全:DU至光纖物理網光交采用雙上行,物理網光交至MS-OTN也采用雙上行連接,極大地提高了DU設備的安全性;
4)大容量、少節(jié)點:通過MS-OTN匯接DU后再接入CU(無線接入控制設備),可以有效收斂上行光纜,節(jié)省CU端口,并使CU覆蓋較大的地域面積,減少CU部署點位,有效降低設備組網、傳輸線路、維護等需求;
5)線路帶寬易升級:MS-OTN設備只需插卡,線路帶寬可輕松從100 G擴展至400 G,設備不換、機房不改、平滑擴展,實現(xiàn)“超100 G”帶寬。
(3)方案一缺點
1)投資大:需搭建兩張高速率高性能的OTN環(huán)網,在利用現(xiàn)網OTN設備的基礎上,仍需新增較多節(jié)點,投資巨大;
2)網絡較復雜:新建較多的MS-OTN設備用以5G基站信息傳輸,增加了網絡的復雜性。
3.2 方案二:固移融合承載方案
固移融合5G承載方案如圖2所示:
圖2 固移融合5G承載方案
(1)組網方案
1)前傳方案:基站通過裸纖與DU連接,滿足未來移動用戶大帶寬、低時延信息傳送需求;室內小基站(RRU+DC部分)可與ONU集成,易于部署。
2)中傳方案:
◆DU匯聚基站光纜后接入OLT設備PON口;
◆OLT下沉至小區(qū)后,同時接入有線PON業(yè)務及無線5G基站;
◆物理網光交匯聚OLT上行光纜后,通過主干光纜設備上行至局端CU。
3)回傳方案:CU通過中繼光纜回傳至5G核心網。
(2)方案二優(yōu)點
1)組網簡單:利用現(xiàn)有網絡結構,升級OLT設備,增加物理網光交數(shù)量,即可完成組網;
2)固移融合:有線、無線綜合承載,提高設備利用效率,有效節(jié)省機房空間,節(jié)約能耗,且有線無線業(yè)務帶寬、性能等實現(xiàn)同步升級;
3)大帶寬傳輸:除采用超10 G甚至100 G PON OLT設備進行DU設備承載外,全程光鏈路直達,支持5G超大帶寬應用;
4)物理鏈路高安全:DU(5G無線接入單元)至OLT采用雙上行,OLT至物理網光交也盡量采用雙上行連接,且物理網光交呈環(huán)狀結構,極大地提高了DU設備的安全性;
5)線路帶寬易升級:OLT設備可實現(xiàn)平滑升級,設備不換、機房不改、平滑擴展,實現(xiàn)“超100 G”帶寬;
6)節(jié)省物理網光纖資源:采用OLT設備作為CU、DU之間的匯聚點,可以起到大幅匯聚基站上行光纜的作用,降低對光纖物理網資源的消耗。
(3)方案二缺點
1)需克服OLT時延較大問題:由于OLT的上行采用TDMA(時分復用)方式,因此上行信息流時延暫時無法滿足5G的超低時延需求。因此,如采用OLT融合承載無線及有線業(yè)務,需要對OLT時延進行優(yōu)化,或者通過端到端QoS保障5G基站業(yè)務傳輸?shù)蜁r延、高可靠和大帶寬的需求;
2)CU覆蓋范圍有限:由于DU通過光纖物理網直接匯接到CU,且光纖物理網單環(huán)上僅能帶4~6個光交,密集城區(qū)每個光交覆蓋半徑為1 km左右,這意味著CU覆蓋范圍內能接入的基站數(shù)量受覆蓋面積限制而容量有限,不能最大限度地發(fā)揮CU的效能。
3.3 其他傳輸方案
除以上兩種方案外,還可以采用以下方案:
(1)方案三:以方案一為基本網絡架構,結合方案二,具體是將接入層的MS-OTN設備作為綜合接入設備,MS-OTN同時接入基站以及OLT設備,基站完成無線接入,OLT設備完成有線接入。
(2)方案四:以方案二為基本網絡架構,將OLT設備用超低時延交換機替代,采用三層交換機或路由器進行回傳。
(3)方案五:以方案二為基本網絡架構,將OLT設備用高速IPRAN設備替代。
(4)方案六:以方案三為基本網絡架構,暫時不建設接入層的MS-OTN環(huán),DU直接通過光纖物理網接入CU。此方案占用纖芯資源較多,適用于少量補點,不適用于大規(guī)模建設。
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,具體采取何種傳輸組網方案,主要取決于以下條件:
(1)CU的定位:CU在網絡層級中的定位,即CU位置的選擇、覆蓋的范圍、接入用戶規(guī)模等。如果CU在匯聚層面,覆蓋廣、容量大,采用方案一更合理;反之,如果CU在接入匯聚層面,位置與4G BBU機房位置類似,則可采用方案五。
(2)資金投入:投資的大小也對網絡架構的選擇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,方案一、方案三投資巨大,但網絡架構清晰、合理,能滿足5G傳輸各項指標。方案二、三、五投資較低,適用于試點階段或少量補點建設。
(3)技術進步:技術的進步也可以改變網絡建設方式,例如OLT設備能解決時延、同步,IPRAN設備能解決帶寬等技術難題,5G網絡的接入方式將更加豐富。
實際建設時,還是應根據具體的情況,靈活選取組網方式,以期能達到網絡最優(yōu)、投資最省的效果。
4 結束語
5G正在逐步成熟,給傳送網絡帶來的不僅是流量的攀升,低時延、高可靠、靈活智能等要求都是對現(xiàn)有網絡架構的挑戰(zhàn),因此本文結合具體的建設需求,提供了多種傳輸解決方案。隨著5G標準的進一步明確,筆者認為傳送網目前還需要重點關注CU的定位、網絡層級、覆蓋密度,這將決定匹配何種傳輸組網方案更為合理,并按最優(yōu)的承載方案提前準備光纖和機房資源,為迎接5G的部署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。
評論